央广网

南通航院构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服务地方发展

2017-12-20 19:41:00来源: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央广网南京12月20日消息(吴丽华)为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既是学校自身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也是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学校提出的迫切要求。多年来,学院紧紧抓住“一带一路”、沿江沿海开发、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叠加机遇,紧密结合江苏综合交通运输发展、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和学院事业发展的实际,牢固树立“科研为教学服务、为行业和地方经济服务”的指导思想,创新科技体制机制,大力开展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提升科技开发与服务能力,学院科技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下面,我从学院基本情况、科技工作举措与成效、科技工作存在困难与不足等三个方面向兄弟院校作一简单汇报,以期抛砖引玉,达到相互交流与学习的目的。

      学院基本情况

      南通航院创建于1960年,前身为南通河运学校、南通航运学校,2000年升格为全日制普通高校,隶属于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学院是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江苏省首批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交通运输部交通职业教育示范院校、首批国家骨干高职院建设优秀等级单位。校园占地面积近千亩,建筑面积32万多平米,教学仪器设备资产值1.5亿元。学院现设有航海系、轮机工程系、船舶与海洋工程系、交通工程系、管理信息系、机电系、人文艺术系7个系和基础教学部、继续教育学院40余个专业,在校学生8000多人,教职工近700人,其中正高级职称教师36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人员占专任教师比例达70%以上,博士及在读博士24人。学院拥有国家级实训基地2个,省级实训基地6个,江苏省高等学校品牌特色专业6个,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2个,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含精品资源共享课)12门,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一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6项(含今年的2项)。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集体”、“全国就业工作典型高校50强”及江苏省高校教学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高校科技工作先进集体等30多个省级以上荣誉称号。

      科技工作举措与成效

      (一)科技工作举措

      1.创新科技管理体制机制,营造良好的科研工作环境

      先进、高效、灵活的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对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促进科研工作的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多年来,学院领导班子高度重视科研工作,每两年组织召开一次全院科技工作会议,总结经验、分析存在问题、探讨发展思路,同时对科技管理规章制度进行滚动修订。在今年6月7日召开的学院第六届科技工作会议期间,学院在认真组织学习省政府颁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型省份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和省教育厅颁发的《贯彻落实省政府加快推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型省份建设若干政策措施实施细则》的基础上,结合学院实际,对现有的科研管理制度进行了全面梳理,制定和修订完善了《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科研经费管理办法(2017年修改稿)》、《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科学研究机构管理办法》等科技创新管理制度9个,不断加大科技经费投入和项目资助力度、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和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进一步提高对高层次人才、技术服务和成果转化项目的奖励力度,加强对系部和技术岗位人员科研业绩的考核,进一步优化科研政策,努力营造尊重科学、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有效推进了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

      2. 搭建技术开发与服务平台,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科技基础设施是科技创新的基础,是技术服务的平台,也是吸引和培养科技人才的重要支撑。一直以来,学院着力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一系一平台”的建设思路,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取得了显著成绩。“十二五”期间,学院先后建设了“江苏省船舶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省交通运输厅和教育厅共建)、“江苏省南通中小船舶及配套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省科技厅立项)、“江苏省软件与服务外包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教育厅立项)、“南通市船舶与海工装备试验检测中心”(省商务厅立项)等省市级科技服务平台及重点实验室10多个。2016年,在现有科技平台的基础上,学院积极筹划,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多方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先后与与省交通运输厅运管局合作共建了“江苏省综合运输管理与服务技术研究中心”,与省交通运输厅航道局续建了“江苏省航道队伍建设与技术创新服务基地”。2017年,南通市职业教育服务“3+3”重点产业政产学研协作基地—“船舶海工”政产学研协作基地又落户我院。这些科技平台在应用技术研究、技术开发与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我院开展创新与创业,促进科技与产业有机结合的重要阵地和窗口。

      3. 培育科技创新和服务团队,增强服务产业和地方经济能力

      高职院校科技服务能力的强弱,关键在于科研队伍的建设,只有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和科研人才,才能提升学院科研的整体实力和水平,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学院高度重视科研队伍的建设,以“科技创新团队”、“科技带头人”、“科研骨干”三支队伍建设为抓手,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形成相对稳定的科研队伍。近年来,学院先后制定出台了《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创新团队认定与管理办法》、《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青年科研骨干管理办法》等制度,遴选培育了“内河航运安全绿色关键技术 ”、“ 水面联合监控”2个江苏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和7个院级科技创新团队,7名省“333”工程人才培养对象,7名江苏省高校学术带头人,27名江苏省高校骨干教师,17名院级科研骨干,基本形成了覆盖学院各系部的、体现各专业特点的科技创新人才体系。此外,学院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组建了“船舶设计”、“通航安全评估”、“船舶试航”、“无损检测”、“无线电检测”、“磁罗经校正”、“建筑物沉降检测”等7个技术服务团队,取得了相关的第三方技术服务资质,紧密结合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开展技术服务,不断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促进学院与地方经济社会互动发展。

      (二)科技工作取得的成效

      以上举措,有力地支撑了学院科技工作的开展,学院科技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

      1.科研成果数量提升明显

      近两年来,学院共获得市厅级及以上纵向科技类项目21项,人文社科类和教育教学类项目85项,获得资助经费220.7万元;开展横向科技服务83项,服务经费819万元;主编公开出版教材、专著28部,其中国家规划教材9部;公开发表论文902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123篇,EI、SCI收录 4篇;获得授权专利61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43项,外观设计15项;获得市厅级教科研成果奖2项,院级科技成果奖3项。学院市厅级以上立项科研项目数量、核心期刊论文数量、横向科研经费、专利授权数量等较前两年均有明显增长,发明专利取得可喜进展,科学研究能力明显增强。

      2 .技术开发与服务成绩喜人

      近两年来,学院承担了“主动防撞系统在苏通大桥应用”、“内河船舶生活污水综合处理技术应用研究”、“桥梁墩台冲刷透水三杆架体防护机理及应用研究”等科技计划与成果转化项目20多项;为江苏省交通运输厅运输管理局、南京市地方海事局、扬州市地方海事局、南通市交通运输局等交通企事业单位开展了《内河集装箱标准船型主尺度系列研究》、《南京市地方海事系统安全监管权责清单研究》、《扬州市地方海事局“十三五”发展规划研究与开发》、《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清水廊道扬州段船舶防污对策研究》、《南通内河航运发展研究》等多项横向课题研究;围绕通州湾、吕四港开发、沿海风电场建设、长江大桥建设等国家重点工程,积极开展涉水工程通航安全评估与论证工作,开展了招商局重工(江苏)有限公司“勘探六”大型平台拖带进江(出江)航行通航安全评估、沪通长江大桥3#、4#墩顶四节间钢桁梁杆件安装施工通航安全评估、通州湾港区二港池匡围二期工程通航安全影响论证、南通港洋口港区15万吨级航道工程及相关辅助设施EPC总承包工程施工期通航安全评估等60多项;为省内航运企业、船舶企业开展了船舶改装与设计、海船磁罗经校正、船舶试航、焊接工艺评定、船舶与海工建造材料检测等多个方面的科技开发与服务,服务船舶300多艘。近两年来,共计获得各类横向科技开发与服务经费819万元,为交通运输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2015年,学院交通工程系荣获第二届南通市职业教育服务经济贡献奖;2016年,学院被评为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服务贡献50强,跻身江苏省高职院校服务贡献12强、全国交通类高职院校服务贡献6强行列。

      “十三五”期间,学院将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有关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文件精神,以创建国家优质高职院校为契机,进一步修订完善人事和科研管理规章制度,加强对科技服务平台的建设与管理,加大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培育,强化绩效考核,提高对科技创新成果突出人员的奖励力度,努力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工作环境,促进学院科技工作的快速发展。

编辑: 景明

南通航院构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服务地方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