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电视纪录片《忠诚》剧本讨论会在南京举行

2019-07-16 19:05:00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网

       央广网南京7月16日消息(李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全面启动以来,南京市文联按照“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谋实事,出实招,将主题教育转化为推动红色主题文艺创作的实际行动。7月12日,五集电视纪录片《忠诚》(暂定名)剧本讨论会在宁召开。

       该片由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南京市文联、南京广播电视台、安徽广播电视台、南京市红色文艺促进会、鸿日(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摄制,着力表现以侯文理、吴石、陈宝仓、张志忠、朱枫、梁铮卿、季沄、王冠民等为代表的我党隐蔽战线英雄的事迹,体现了他们坚守信念、对党忠诚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该片经过两年的前期准备和采访拍摄,目前已进入剧本的创作修订阶段。

       南京市人大教科文卫委主任、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南京市红色文艺促进会会长、高级编辑陈炜出席剧本讨论会并讲话。来自省内的著名文化学者、党史专家和纪录片制作专家周安华、赵一心、薛亚宁、张建宁、沈国芳、刘永昶、关卫东、任晓润、徐力发表了精彩见解。会议由市文联副巡视员王维平主持。

       永志不忘,以文艺的形式礼赞英雄、传承精神

       歌唱祖国,礼赞英雄,从来都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陈炜在讲话中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传承和弘扬红色基因,具有穿越时空的永恒价值。他强调:“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在全党上下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时,大力推动纪录片《忠诚》的创作,对于我们记住英雄、不忘初心、凝聚不断前进的精神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这是南京文艺家向那段可歌可泣的独特的历史致敬、向做出巨大牺牲的隐蔽战线英雄致敬的具体行动!”他充分肯定了主创团队鸿日(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为做好这个专题片付出的巨大努力。他说,这个片子题材有特殊性、人物有特殊性,在史料掌握、素材收集和表现上有较大难度。做好这个纪录片,有很大挑战。他勉励文艺工作者潜心创作,既要体现《忠诚》纪录片的文献价值,更要充分挖掘作品的时代价值。一是宣传文化部门、市文联、南京电视台、安徽电视台、南京红色文艺促进会等要加强对该片的创作规划和指导,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创作生产的各个环节加强指导服务,抓好项目策划,抓好作品打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占领“制高点”,为默默牺牲的无名英雄做一个“电视墓志铭”。对这段独特历史和人物的创作可以由浅入深、由易而难。从前面材料掌握的情况和研讨会的梳理情况来看,对这个工作可以有阶段性呈现。在恢弘的历史背景下,为了永不忘却的纪念,用现有的最成熟的素材、见证人记录和史料,挑选几位有代表性的英雄,为这些无名英雄做一个“电视墓志铭”,向那个年代的牺牲精神致敬,为我们伟大的党点赞。三是要充分挖掘、提炼这个作品的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既要讲清事件的来龙去脉、人物的生死沉浮,更要提炼作品的精神内核,讲好共产党人的忠诚和信仰,讲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讲好共产党人的战斗和牺牲。让红色文化的故事更接地气,更有温度,让英雄的形象从尘封的史料中站起来、在镜头中活起来,激励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陈炜说,我们的文艺工作者有“培根铸魂”的重要使命,我们心底有情、手中有笔,应把心底波澜化为笔底丘壑,在时代坐标中链接历史、启迪当下,推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塑造更多忠于人民、忠于信仰的光照千秋的英雄形象,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发扬光大,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特殊题材、特殊群体、特殊使命、特殊意义

       与会领导与各位专家就相关问题进行了充分地讨论。他们认为这个剧本主题鲜明、结构合理,是一部极具历史价值和教育意义的纪录片。他们对几家单位联合创作该片,给于了充分的肯定和赞赏。

       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原副主任、南京市红色文艺促进会顾问赵一心认为,这是一部视角独特的、展示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和奋斗精神的作品。他强调,这个作品一定要“彰显特殊性”,这个片子价值和亮点在于它的特殊,“要叙述出特殊的斗争背景、特殊的环境、特殊的群体、特殊的牺牲,讲好特殊的意义”。整个特殊在于深入虎穴的任务、孤岛作战的使命、危机四伏的环境、没有生还的斗争。概括起来讲,就是中国共产党为理想和使命赴汤蹈火、甘愿牺牲。“他们对党的无限忠诚,为今天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树立一个特殊的精神标识、行为楷模和形象参照。”

       教育部戏剧影视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江苏省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周安华认为,该片反映的是特殊年代我党隐秘战线的英雄故事,在随时可能面临重大牺牲的情况下,他们义无反地怀抱理想信念,无反顾地做出生死抉择,这是最真实感人的力量。这部作品到目前对包括照片、口述、信件等,有相对清晰的还原。要把这些素材用好,把这个作品做好,要通过镜头,始终让我们感觉到“我们在场”,“我们是这个历史节点的见证者”。

       南京广电集团高级编辑、导演、撰稿,南京广电集团节目公司艺术总监薛亚宁说:“该片反映的中共地下组织的斗争是一个大的传奇故事,一种群像的展示,要分析他们不同的传奇经历在哪里、价值在哪里、取舍在哪里。”他建议,舍去一般的,而突出一个个不同的、个性化的英雄的传奇色彩,以他们不同的传奇故事组成英雄群像。“真实的力量,最终是为了传导思想的力量!”他说。

       南京广播电视台副台长、高级编辑任晓润谈到,这是一个重大历史题材作品,做这个片子的意义不言而喻。这个片子,要把隐蔽战线的中共党员在艰难的历史情境中坚守信念、不忘初心作为反映的主线。“要挖掘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英雄的牺牲对于今天的中国的意义。要从播出效果的角度考虑,做好导向引领,通过作品进行升华。”

       打造精品,走出红色纪录片创新之路

       专家们还就该片的艺术创作提出了很多独到的意见和建议。他们认为这个剧本对特殊时期我党地下工作者和情报人员的英雄事迹进行了较全面的呈现,脉络清晰,史料翔实,架构合理,叙述流畅,语言富有真情,有较强的感染力。该片采用复式结构分集对主要人物进行详细介绍,通过同期声采访、情景再现、专家评述等手法最大限度还原历史的真实。整体印象以史料为基础,内容饱满,可看性较强。
       周安华教授认为这个题材本身高度新颖、关注度高,建议要“尝试更多手法去做,强化风格”,设置悬念,对人物和事件“问题化”,增加对观众的感染力,“走出红色纪录片的创新之路”。

       凤凰网江苏总编辑关卫东对这段历史颇有研究。他谈到这个题材的特殊性,认为这个片子一旦播出会在很大范围内引起关注。所以,这个会开的很重要,一定要严谨使用材料,“所有细节要经得起推敲”。他建议从传播角度考虑,要更好地体现家国情感,多一些巧妙的设计,“该扎扣,就要扎一个扣子”,使每个观众在里面找到“点”,那么“这个故事最后不催泪就不可能”。他建议片子应该增加一些“第三方视角”,最后要强调祖国没有忘记他们、人民没有忘记他们,最终还是要落在“归来”上。

       南京广播电视台高级记者、主任调研员、影视编导、南京市红色文艺促进会副会长张建宁强调,“纪录片灵魂首要点就是要真实”。他认为这个片子题材好、规模大、人物多,但由于是秘密战线纪录片,从摄制层面看“非常有难度”。“隐秘战线留不下照片、留不下文字,可使用的史实非常少,包括当可供采访的跟他们同时代的人都非常少,这都增加了创作的难度。”他对用情景再现的方式需要注意的地方,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他对每集开头“小切口、能抓住人”给予了肯定,建议进一步修改完善,在中间和后面要更加“聚气凝练”,推出更多的动人心魄的高潮。

       江苏省传媒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南京师范大学跨界融合创意创作院戏剧影视研究中心主任沈国芳谈到,观众对红色纪录片有新的审美期待。她建议要进一步挖掘第一手资料,要发现素材中的意义,寻找新的表现点。“把文献性或者特殊性、复杂性展示出来,这样的主题才具有深刻性。”她建议把握好个体塑造和群像关系,在叙说当中处理好“虚和实”的关系,同时更好的把握历史、精准表达。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导,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媒介文化研究委员会理事刘永昶谈到,要站在一个宏观的历史的角度,仔细推敲作品的名称,既要突出这批隐蔽战线牺牲的烈士的独特性,又要有很好的政治把握。他建议可以采用“对比式”,通过正面形象和反面形象的对比、忠诚和背叛的对比,形成这样一个高大和渺小的对比,对主题进行进一步的拔高和升华。

       薛亚宁建议,“全片在描写上,还要增加一些人文气息和人文情怀。”节目的节奏要有起伏,舒缓的地方与紧张的地下斗争情节相互衬托,有张有弛。要通过认真采访获得素材,写出每个人物的个性风采,“使人物更加可信、可敬、可爱,精神不死,激励后人。”

       勿忘初心,向隐蔽战线的英雄致敬

       该片主创团队成员郭翔、王方、祝萍、郭晓明、潘欣敏、宫小雨等参加讨论会,认真听取了专家的发言,获益良多。郭翔是鸿日文化总经理,也是纪录片《忠诚》总导演。他谈到了做这个片子的缘起和初衷。“前年5月,因为当时想做电影,我和有关人士去了西山,自此了解了西山烈士这个群体。这些英雄的故事深深地感动着我,我想讲故事,我想拍纪录片、拍电影,把英雄的忠诚和信仰、担当和牺牲讲给更多人知道、讲给更多人听。”他还谈到这个片子在两年多的筹备阶段遇到的各种困难,面对的各样感受,受到的各方面的帮助。他表示:“今天这个会议特别有价值,我们吸收了专家的很多好的观点,这对我们下面的工作非常有帮助。”他对陈炜书记讲的“占领制高点”的要求深表赞同,“好不容易搞东西出来,我们组了班子,准备做三部作品”,充分挖掘和弘扬这批默默无闻的隐蔽战线的英雄们的战斗精神、奉献精神,激励人民不忘初心。

       纪录片《忠诚》总撰稿是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院长、教授王方,他与大家分享了该片的创作过程。片子自创作开始,他们就进行了大量采访、资料收集,也遇到了各种各种困难。由于该片拍摄背景的特殊性,每一个镜头、每一个资料、每一个时间都需要严格把握。“有些资料只能看,看完以后不能记录,不能带回。脑子里能记多少记多少,所以拍摄的确很难。”他们改变了一个人物写一集的传统人物篇做法,而是从时间横断剖面来看,写出“每一个人物在这个时间中间选择,所承担的使命,所承担任务和职责”,也对自己的创作提出了特别大的挑战。他对研讨会上专家和领导提出的建议深表感谢,这些意见建议对主创团队最后修订完善剧本大有裨益,他表示要进一步修改完善结构、加强创新、严谨语言和镜头表达,提升作品的精神内核,努力把《忠诚》打造成精品。

编辑: 景明

电视纪录片《忠诚》剧本讨论会在南京举行

在恢弘的历史背景下,为了永不忘却的纪念,用现有的最成熟的素材、见证人记录和史料,挑选几位有代表性的英雄,为这些无名英雄做一个“电视墓志铭”,向那个年代的牺牲精神致敬,为我们伟大的党点赞。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