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南理工教授王泽山获2017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8-01-09 15:35:00来源: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央广网南京1月9日消息(记者杨明、潘毅等)昨天上午,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共评选出271个项目和9名科学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中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主要奖励在当代科技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或社会效益的杰出科学家。自2000年奖项正式设立到现在,已经有29位科学家获奖,平均年龄超过了80岁,每位获奖者的奖金为500万元人民币。

      获得此次国家最高荣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有两位科学家,他们分别是:南京理工大学王泽山院士 和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病毒病预防控制所 侯云德院士 。

      南京理工大学王泽山院士常被大家戏称为“80后”院士——他精力充沛,每天走路爬楼健步如飞;他头脑灵活,能熟练操作各种数码产品,做漂亮的PPT;他思维敏锐,很多看似无解的技术难题,他总能有独到的建议。但王泽山并非上世纪八十年代后生人,而是一位已有八旬高龄的老人。

      王泽山院士总说自己固执,一辈子只能做好一件事情,就是火炸药的研究。凭借在火炸药领域的杰出贡献,他此前已极为难得的三次问鼎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旁人看来枯燥且危险的行当,在王泽山口中却是津津乐道,他说,这是国家赋予他的使命。

      王泽山院士和火炸药结缘时才19岁。1954年,抗美援朝的硝烟刚刚散尽,年轻的王泽山怀着学成报国的赤子之心来到哈军工,选择了冷门的火炸药专业,一干就是一辈子。王泽山回忆:

      【专业有冷有热,大家都愿意从事空军海军装甲兵,唯独对陆军,那时候一般人没什么兴趣,尤其是火炸药这个危险的行业,更没有兴趣。这个时候我的感觉是只要祖国需要,任何的专业都可以火焰四射。】

      “一辈子只做好一件事”的王泽山,如今已经凭借在火炸药领域取得的成就四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再回忆起六十年前那个作出的“冷门”选择的热血少年,他说:

      【个人的成功与你的专业没有绝对的关系。在那里得到了一些个军队生活的锻炼,深厚的基础,知识的教育。另外在那个环境中也进行了学知的博览。】

      火炮被称为“战争之神”,但它的威力与射程与含能材料的性能有重要关系,也就是火炸药。王泽山院士用毕生精力最大限度地提升了火炸药的含能性能,为我国火炮等管身武器能够傲立世界插上了技术的羽翼:

      【我从哈军工一毕业,就留校做火炸药的老师,搞教学、搞科学研究,在我看来,这是国家的使命,我必须完成好,也是强国的责任,我要担当,那时候我就定位,我的一生就是要攻关火炸药。】

      进入和平年代,储备超期的火炸药成为巨大隐患,通常的办法是把它露天焚烧、倒入海洋,或者埋入深深的地下,但是这些方法不但浪费,还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爆炸事故,因此被国际法所禁止。王泽山经过5年的艰苦研究,率先攻克了废弃火炸药再利用的多项关键技术:

      【废弃火炸药、退役火炸药综合利用,这是一个循环的、连绵不断的世界军事大国例行的公务,每年都要处理,每年都有新东西,我前后组织了两次(研究),提出一些关键技术,解决了火炸药在我国存储当中的困扰局面。】

      所有这些成果的背后,是一次又一次的试验。火炸药,这个名字听来都会让普通人心生“怯”意,稍有不慎,轻则试验失败,重则发生事故。王泽山面对这些问题能提出稳妥的解决方案。即便是已获得1993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别人都劝他该功成身退的时候。

      由于试验规模大和危险性高,相关试验都必须在人烟稀少的野外进行。王泽山团队成员堵平形容,在条件异常艰苦的实验场上,王院士却比机器还要“皮实”:

      【夏天还好,冬天那边都冷的不得了,我们为了测试这个弹药的飞行轨迹要架高速摄像机,冷到什么程度呢,高速摄像机用锂电池作为电源开不了机。就这种情况下,他80多岁的老人了,跟我们在一块,一呆一天。】

      目前,瞄准不用溶剂制出无烟火药这一目标,王泽山带领团队再次向着这个火炸药领域又一项重大难题发起了冲击。虽然已是八十多岁高龄,一年之中,王泽山几乎一半的时间在试验场地。他说:

      【因为我们的实验,这发打出去以后,马上数据来了,接着你就要决定第二个,怎么来做。我能具备这个能力,用比较少的发射,比较快的或者是比较安全的达到我的目的。】

      在外人眼里,这个矍铄的老人永远目光炯炯,永远思维敏捷,仿佛有用不完的时间和精力,但是他身边的同事、朋友都知道,简单到极致的生活方式,为他争取了大量的时间。王泽山曾经的同事、南京理工大学原校长徐复铭回忆:

      【在出差途中、会议的间隙可以看到的,要不他和其他的人在讨论科研课题上的事情,因为一开会他能够碰到厂矿的、研究所的,他觉得非常机会非常难得,当面和他们(探讨)。要不安静下来,他打开他的电脑,记录对某一些问题的灵感。他觉得会议后什么聚餐啊对他来说多少有点浪费时间,有点太奢侈。】

      王泽山自己也总说,无时无刻的思考,让他获得几乎三倍于一般人正常工作的时间:

      【只要是空闲的时间,我都是在思考问题。包括有时候走路,休息,吃饭,头脑都是在活动。所以有时候也发现一些个尴尬,比如从前面进去,从后门出去了,该去的地方没去,这种事是不少。】

      在王泽山的生活中,没有节假日的概念、没有固定的一日三餐,甚至泡好的咖啡也总是忘了喝,冷掉再热热了又会放冷,但是他却能准确记得每一项关键技术指标,自己经手的试验时隔多久都能清晰还原。徐复铭说:

      【王院士他对事业热爱,非常的执着和追求,我觉得他多少有一点痴迷的程度,他可以放弃他其他的爱好,但他离不开他的火炸药事业。】

      经过60多年的奋斗,王泽山和他的团队为提升我国火炸药整体实力、为我国武器装备、火炸药产品的更新换代做出了杰出贡献。在获得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后,王泽山说:

      【我是一名教授,一生中能专心致志地进行科学研究。我能少为各种得失所左右,所以我能为我们国家能有一些贡献。在这个情况下,我觉得我很满足。】

      60多年专注火炸药研究,王泽山院士做出超越国外水平的原创成果,让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在现代重焕荣光。

      近十年来,我国曾面临数次重大疫情的侵袭,每次都是一个瘦弱的身躯挡在来势汹汹的疫情面前,带领他的团队将病魔抵御在国门之外。他,就是我国生物医学领域杰出的战略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侯云德。

      侯云德不仅是我国现代传染病防控技术体系的主要奠基人,在分子病毒学、现代医药生物技术产业等领域也有着极其深厚的造诣,从初中起立志学医的他六十年来如一日,将毕生的精力献给科技创新和疾病防治事业。

      作为“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专职技术总师,侯云德领导全体专家组成功应对了近十年来我国历次重大疫情。侯云德的同事、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副所长董小平:

      【这个专家组组长,可不是说是好当的。他是坐在一个火山口上,你控制不好,这专家组长首当其冲就要就要被质疑了,确实不好当,确实责任重大,确实压力山大。碰到这个难做的决策,侯老师这老先生的确能够把握住疫情的动态、疫情的走向,而且能够采用最佳的方式,而不是最厉害的方式去做这个事。】

      2009年,全球突发甲流疫情。侯云德挺身而出,针对防控中的关键问题开展多学科的协同攻关研究,取得“8项世界第一”的研究成果,实现了人类历史上首次对流感大流行的成功干预。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党委书记、法人代表武桂珍:

      【他依据文献和初步的研究结果,果断地提出了甲型流感疫苗一次接种的免疫策略。这看似简单,实际上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当时没有人可以这么做,使我国能在全球最早完成临床试验,解决疫苗短缺的问题。】

      如果说疫情的控制和消灭更像一场遭遇战,侯云德不仅保持着迄今为止的不败战绩,还为我国搭建了坚固的防御工事——他主导建立了举国体制协同创新的传染病防控综合技术平台,全面提升新发突发传染病的防控能力。“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实施管理办公室主任刘登峰说:

      【在侯院士的指导下,我们经过近十年的建设,建立了72小时内鉴定300种已知和未知病源的检测筛查技术体系。这些技术已应用于传染病常规的监测工作和应急工作中,在突发疫情处置重大工作中发挥了一锤定音的作用。】

      除了在传染病的综合防控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侯云德还是我国分子病毒学的开拓者。1956年,他曾经留学前苏联,在伊凡诺夫斯基病毒学研究所攻读副博士学位,正是在那里,侯云德崭露头角:

      【那时候我一到那个地方,那边的动物房有问题,全部动物全死光,小白鼠也死光了,原因不清楚。我决定要把这件事情解决了。(发现)他那个是仙台病毒在小白鼠里面流行。】

      侯云德在经过大量研究后发现,导致小白鼠死亡的仙台病毒有不同的变异株,并证明了它对人的致病性;同时侯云德还发现该病毒在单层细胞培养上的急性细胞融合现象,并阐明了机理:

      【我说你这个解决的办法,是把所有的动物全杀光,全部消毒彻底消了,再停一个礼拜再重新开始,后来就好了,这个原因弄清楚了,而且切断传播源。导师还没给我题目呢,我就解决这个问题了。】

      凭借这一系列的开创性成就,侯云德被破例越过副博士学位,史无前例地直接获得了苏联医学科学博士学位。留学期间,侯云德发表的学术论文竟达17篇之多,苏联的专业杂志的编辑甚至来到研究所探问:侯云德是谁。武桂珍说:

      【在留苏的三年半时间里,他夜以继日刻苦钻研,常常学习工作到深夜,几乎每天都是全研究所,最后一个离开实验室的人。】

      1990年,他独自编著了专业跨度极大的《分子病毒学》一书的全部章节,这部100多万字的专著系统介绍了各科病毒的分子结构与功能,概括了国内外及作者的研究成果,反映了80年代国际上分子病毒学的研究进展,是我国病毒学界的一部最为全面、系统的病毒学专著。中国医科院病原所所长金奇是侯云德院士的学生,他说,侯院士在编写的过程中,也不忘给学生们足够的锻炼机会:

      【我记得当时让我写一章,写的是腺病毒那章。结果我是花了这个牛劲写出来了,书出来以后发现,侯先生完全没用我们写的东西,完全是自己写的。当时还有点心里头(不高兴),就说你说这老先生要要自己写吧您早说我们花这么大的功夫,后来我们也意识到,侯先生是通过这个又给我们上了一堂课,让我们好好复习一下,总结一下。】

      侯云德还是我国生物基因工程药物的奠基者和生物科技成果转化的引领者,他所研制的基因工程药物不仅已经应用于上千万患者的临床治疗,而且成功替代国际进口产品,并产生数十亿人民币的经济效益。中国疾控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十分感慨:

      【他关键是基因工程技术、生产干扰素开创了一个新的产业,它推动了整个中国的生物技术的发展。这个作用只有像侯云德院士这样的大家才可能做到。】

      “双鬓添白发,我心情切切,愿将此一生,奉献四化业”,侯云德曾赋诗明志,字里行间写满了殷殷报国情。他曾经说,学习病毒学的目的,应该要预防和控制病毒病,为人类作出更加切身的贡献,这是他的肺腑之言,也是对他在唯物辩证法指导下的科研生涯,最好的概括:

      【马克思有句名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在于改造世界。一个科学工作者,要学一点哲学,这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规律的规律,它能够指导你,进一步向前走。】

      科技兴国、科技强国,只有领先世界的科技水平,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们是中国科学事业的领路人,是社会进步的开拓者。他们用尽毕生的精力,只为推动国家科学事业的发展。向他们致敬!

编辑: 景明

南理工教授王泽山获2017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