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用系统思维突破瓶颈制约 全面推进新时代太湖治理工作

2018-01-23 18:16:00来源: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央广网南京1月23日消息(钱江)2007年以来,江苏省始终坚持铁腕治污、科学治太,在流域人口增长7.5%、GDP增长143%的情况下,连续十年实现国务院要求的“确保饮用水安全,确保不发生大面积湖泛”目标,顺利完成国家总体方案阶段性任务,太湖湖体水质已稳定处于Ⅳ类,治太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办公室副主任钱江

      然而国内外实践表明,湖泊治理历来是一项世界难题。近年来,太湖湖体水质改善幅度明显趋缓,治太出现边际效应,瓶颈制约凸显。去年,太湖蓝藻发生强度一度达到近十年来最大,湖体总磷浓度出现反弹。综合各方面分析,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太湖仍处于富营养化状态,氮磷本底较高,湖泊生态系统还很不稳定,气象水文等外部条件直接影响蓝藻水华发生;二是流域污染物排放总量仍然大于环境容量,河网水系生态功能不足,入湖氮磷负荷较高,源头控制难度不断加大。面对新的问题、站在新的关口,要清醒认识太湖治理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要以科学的治理思路、强烈的责任担当和有效的治理措施,突破瓶颈制约,打好治太爬坡过坎的攻坚战。

      太湖流域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太湖治理作为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性工程,关系到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水平和进程。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上娄勤俭书记要求“系统推进治水,夯实河长职责,水环境整治和连通水系一起抓,全面加强水质监控,不能把劣Ⅴ类水带入现代化进程。加强太湖等浅水型湖泊的清淤疏浚,聚泥成岛,增加湖体环境容量,污水处理达标后必须通过湿地进行生态过滤,才能进入水系”,这为治太工作指明了系统思维的方法路径。太湖治理要全面提升系统治理水平,必须准确把握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准确把握湖泊及流域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针对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治理进程,从以下五个方面,运用系统思维,进一步提高治太的精准性、协同性。

      一是治标与治本同步,就是强化应急防控,守住“两个确保”底线,同时狠抓长效治理,促进太湖水质持续好转。太湖属于大型浅水湖泊,换水周期较长,自然条件就有利于蓝藻生长和聚集。目前,湖体氮磷营养盐浓度仍然较高,总磷、总氮远超限制藻类生长的标准,分别达到学术界认定限值的3倍和8倍以上,入湖河流总磷、总氮浓度又为湖体的2倍左右,为蓝藻生长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一旦遇到合适的外部条件就可能发生蓝藻大面积聚集,不仅会造成群众感观上的不愉悦,甚至引发湖泛,危及饮用水安全。因此,太湖治理必须坚持底线思维,强化供水保障,推进“双源供水”和自来水深度处理两个“全覆盖”,强化治藻控藻,集中力量开展重点水域蓝藻打捞,并提高打捞处置效率和蓝藻资源化水平,适时开展应急清淤,降低湖泛发生风险,“两个确保”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太湖富营养化的根本问题是发展的不平衡所造成的,治太既要扬汤止沸,更要釜底抽薪,要牢牢守住“两个确保”底线、为治本赢得时间,同时,围绕太湖氮磷水质短板,通过结构调整、控源截污、生态修复等措施,实施长效治理、综合施策,有效控制氮磷污染,实现太湖水质的根本好转。

      二是外源与内源共治,就是既要着力削减入湖污染总量,也要有效减轻内源污染影响。湖泊有别于河流,其湖体与外部河网水系构成了一个十分复杂的生态系统。2007年的无锡供水危机,是太湖流域长期的外源污染输入,造成内源污染不断累积所导致的。据测算,入、出湖污染总量常年不平衡,近年来入湖河流进入太湖的水质一般达到湖泊标准的Ⅴ类,而出湖则达到Ⅱ类,每年约6~7成的入湖总磷等污染物滞留在湖体和底泥中。去年遇到大量蓝藻持续聚集,其连锁反应加剧了内源污染释放,造成总磷指标出现反弹。对此,一方面要围绕占入湖70%污染负荷的15条主要入湖河流,以及上游重要客水苏南运河、武宜运河等,实施小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进一步减少污染入湖;另一方面要围绕入湖河口、重点湖湾,实施生态清淤,采取聚泥成岛,减轻内源累积,增加湖体容量。

      三是截污与修复并举,就是采用中西医结合办法,既有手术式的清理整治,也有调理式的涵养修复。十年治理,流域已关闭重污染企业6000多家、畜禽养殖场6200多家,拆除围网养殖48万亩,累计建成污水管网2.5万公里。但太湖流域经济发达、产业集中、人口稠密,污染排放总量依然超过环境容量,相对于脆弱的流域生态功能,环境承载能力明显不足。因此,必须控源截污与生态修复双管齐下,实施新修订的太湖地区污水排放限值,倒逼重污染行业转型升级,加强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实施生态农业建设,降低全流域污染排放负荷;同时,大力实施太湖湖滨、流域河道及湖荡的湿地修复,利用清淤淤泥构建滩涂湿地,恢复自然净化能力,并充分发挥湿地固磷降氮等作用,将处理达标的尾水引入湿地生态过滤后排放。

      四是水利与生态统筹,就是兼顾水资源利用与水生态保护,科学调水引流,加强河网沟通,构建健康生态水系。太湖流域河网密集,闸坝工程繁多,一些河道淤积严重,成了断头浜、死河。太湖水草生长因光照条件需要,与太湖水位关系密切,2016年流域遭遇洪水,东太湖水草受高水位影响,大面积减少,这也是湖体总磷升高的原因之一。另外,随着太湖引排工程相继建成投运和沿湖地区取水需求的不断加大,太湖的水动力、水生态等面临新的挑战。因此,要科学调度河道水利工程,加强河道乱占、乱建、乱排清理整治,定期开展河道轮浚,沟通河网水系,促进河道水体循环流动;要适时适度地开展调水引流,合理调控太湖水位;协调好湖体进出水平衡,加大上游入湖清水补给,下游取用太湖优质水源应充分考虑水生态的相对稳定,并研究建立生态补偿等机制。

      五是建设与管理并重,就是要集中力量推进重点工程建设,并通过强化责任落实、科技支撑和项目管理,全面提升治太成效。太湖治理始终坚持将目标任务化、任务项目化,省财政每年安排2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治太。截至目前,已开展强制性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审核3100多家,建成生活污水处理厂244座、处理总能力848万吨/日,治理村庄生活污水6000多个,治理畜禽养殖场3000多处,建设水质自动监测站点136个。下一步,要集中项目资金,聚焦氮磷污染控制、小流域整治、生态保护和修复等重大工程建设,围绕一二级保护区,开展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撤并乡镇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运用集成技术实施主要入湖河流系统治理,打造环太湖生态农业,加快重点水域生态清淤,建设湖滨带湿地。同时,要提升科学管理水平,加强规律性研究和技术集成示范;深化“河长制”管理,坚持水质目标导向和污染问题导向相结合,着力消除劣Ⅴ类、增加优Ⅲ类水体;加强水环境和水生态监控能力建设,提高水质和蓝藻的监测预警能力;强化治污设施统一监督管理和运行维护,确保污水达标排放,并不断优化处理工艺,提高处理效果,充分发挥已建工程项目的治污能力。

      我们要让老百姓喝得安心、用得放心、看得舒心,满足人民群众对太湖生态环境最真实的需要;要确保太湖安澜,早日重现碧波美景,让太湖成为美丽中国江苏篇章最亮丽的色彩。(作者系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办公室副主任)

编辑: 景明

用系统思维突破瓶颈制约 全面推进新时代太湖治理工作

确保太湖安澜,早日重现碧波美景,让太湖成为美丽中国江苏篇章最亮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