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昆山之声 | 昆山政闻 | 图说昆山 | 昆山旅游 | 昆山要闻 | 文化昆山
昆山之声 更多...
昆山旅游 更多...
·三大古镇联袂申遗 苏州历史文化名镇将打包
·观四季周庄 赏中秋美景
·美丽的城市风光
·夜色周庄
图说昆山 更多...
东部新城加快建设展露新姿
空中看市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文化昆山
《昆山民族民间文化精粹技艺卷》出版
中广网    2011-11-02 [打印本页] [字号   ] [关闭]
    

    中广网南京11月2日消息  “非遗”保护和传承是一条很长的路,昆山走得扎实,收获丰硕。《昆山民族民间文化精粹》丛书便是路上一道靓丽的风景。今年10月,《昆山民族民间文化精粹·技艺卷》正式出版。至此,这套丛书自2006年至今已出版了6套18本,共约600万字。
    一种责任——
    铺就精神溯源之路
    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在昆山这片肥沃的土地上,这种文化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存在着,滋润着一方水土一方人。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农耕文化的生存环境变得模糊,老一辈的艺人和传承人越来越少,“非遗”保护显得尤为迫切。
    2006年,首卷《昆山民族民间文化精粹·昆曲卷》面世,揭开了昆山“非遗”保护的新篇章。在市文广新局副局长王清看来,保护“非遗”是一座城市以及文化工作者的重任,为后人留下一笔精神财富,铺设了一条精神溯源的道路。就这样,编纂《昆山民族民间文化精粹》丛书工作便一发而不可收,每年都有一卷3本书出版,至今已经出版了昆曲、文艺、美食、风俗、中医和技艺等6卷,收录了搭凉棚——昆山民歌、郑氏妇科和闵氏伤科——昆山名科等众多民间文化精粹,为“非遗”保护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丛书的编纂过程中,作者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年龄最大的80多岁,他们都是昆山传统文化领域的老艺人和专业工作者。
    一种记录——
    让记忆背影更清晰
    “这套丛书是对民间文化的原生态记录。”王清说,书中的内容都严格考究,有根有据,是作者们用脚跑出来,用笔和心点点滴滴记录整理下来的。
    翻开最新出版的《技艺卷》,在《锦溪窑火——砖瓦制作技艺》一书中,锦溪古镇的风俗人情、千年传承的砖瓦技艺、古砖瓦的辉煌历史以及与砖瓦有关的民间传说等内容一一呈现在眼前,内容丰富,有数据、有史料、有故事、有图片。读完一本书,便清晰地看到了这一古老技艺的历史和现在。
    王清介绍,这套丛书每卷的出版量在5000卷,1.5万册左右,至今出版了约10万册。“全面梳理了昆山‘非遗’文化,还发掘了一批我们平时疏于掌握的‘非遗’资源。同时,培养了一批热爱传统文化、研究传统文化的作者。更重要的是,通过丛书推介了昆山以江南文化为底蕴的城市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王清说。当年《昆曲卷》出版了约5000套,很多文化工作者,甚至包括港台、日本、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戏曲工作人员也争相索要、购买。
    一种传承——
    变老传统为新文明
    丛书一方面是对“非遗”文化的静态保护,一方面在活态传承工作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传承人奉之为“良师益友”,群众文艺创作者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城市特色文化也依托其广泛弘扬。古老的优秀传统演绎成为现代的文明力量。
    在编纂前六卷的同时,昆山还通过讲座、演出、比赛等形式对“非遗”文化进行了有效的活态传承。“非遗”文化传承的核心是人,为此我市推行“拜师”这一做法,开辟了新路子。目前在中医、宣卷等项目中,“师带徒”已广泛推广,并且成立了“金杏国医堂”等传承平台。上半年,我市还公布了首批15名昆山市级“非遗”传承人,并对其传承工作予以资金奖励,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果。
    以活动带动传承,在我市已得到普及。《玉出昆冈》所有的节目皆以“非遗”文化为创作原型,自世博会成功演出后今年又在11个区镇连续推出11场。流传了千年的习俗“阿婆茶”,多次被编排成为舞蹈,参加各级比赛。目前,已确定“非遗”项目原生态传承展演节目14个,正在加紧排练。此外,舞龙、舞狮、戏曲、宣卷等7个项目还经常性参加在江浙沪范围内举办的文化活动,大大提升了昆山特色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来源:昆山日报    责编: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