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泰州9月24日消息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对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今年以来,靖江市孤山镇积极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找准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做响农业品牌,在加强技术创新、激发产业活力上下功夫,交出乡村振兴“赶考路”上一张张满意答卷。

找准特色产业 打出“金字招牌”

说起大棚蔬菜,山东寿光的“金字招牌”毋庸置疑。而李王村作为靖江版“小寿光”已然声名鹊起,1000多亩的蔬菜大棚中,蔬菜种植产业逐渐壮大。

初秋时节,李王村千余亩蔬菜大棚绵延不断,蔚为壮观。大棚内碧绿葱翠的菠菜、青菜长势喜人,茄子、青椒挂满枝头。菜农们三五成群,摘菜、打包,为了各自的致富梦想努力拼搏。一直以来李王村是经济薄弱村,虽然村里的集体收入已经达到脱贫标准,但是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主要靠资产出租收取租金,活力不足。通过引进大棚蔬菜种植产业,变“输血”为“造血”,有效巩固了脱贫成效,遏制了返贫。

李王村大棚(央广网发 盛义摄)

和李王村一样打响农业特色的还有孤山镇山东村。位于山东村的蟠桃世家家庭农场内种植桃树50余亩,这里还是江苏省农科院蟠桃培育基地,有蟠桃、油桃、黄桃等多个优质品种,品相美、口感好。

每到成熟季节,大量本地市民慕名前来桃园采摘,享受动手乐趣,感受田园风光。桃园的稳步发展带动了当地村民就业,每到采摘、除草、修剪的时候,都需要不少村民前来帮忙,这些村民原先大都赋闲在家,个个是干农活的一把好手,桃园的发展给了他们创收的机会。山东村还注册了“孤山脚下”商标,发展品牌农业,让农业和农产品结构不断优化。

推进集聚融合 延伸产业链条

发展特色农业的过程中,孤山镇各村除了关注特色农产品生产,还关注产业关联性和地域聚集性,坚持全产业链发展导向,引导特色产业从生产环节向前后链条延伸。

这几年,孤山镇石桥村的农田已全部流转,但很多流转大户却遭遇卖粮难。后来,石桥村成立禾乐尔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购入水稻烘干设备和碾米设备,通过粮食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一体化,延长粮食的产业链,提高粮食的附加值,获得较高的种粮效益。合作社负责人缪利正说,大米深加工中心建好后,预计可服务本村和邻村近5000亩农田,让更多人能吃上安全、健康的“家门口大米”。

黑大麦具备较高的营养价值,经过去壳、洗净、晒干、研磨等工序后,就成了黑大麦粯子。去年,石桥村党总支书记肖云海从外地引进黑大麦种,试种了4亩田。经过推销,5元/斤的黑大麦粯子因口感好、物美价廉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状况。今年,黑大麦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石桥黑粯子”也被越来越多的靖江人熟知。

扩大项目招引 乡村“引凤来巢”

位于新联村的孤山镇智慧生态农业园内,靖江引进的现代化生猪养殖循环产业链项目基地正在加紧施工,建成后将通过自繁自养模式,进行楼房式养猪,在占地不足150亩的基地内年产育肥猪计划10万头。

一直以来,孤山镇新联村以党建为引领,不断拓宽思路,想方设法盘活村内资源,带动村集体经济增长,带领农民致富增收,描绘出一幅强村富民的乡村新图景。借助智慧生态农业园落户的优势,新联村成立了劳务公司,通过开展劳务合作、农技合作、场地租赁等途径,提升村集体经济收入。东方希望集团投资2亿元打造泰州市首个现代化生猪养殖循环产业链项目,主营水蛭养殖的牧蝗科技(江苏)有限公司纷纷顺利落户新联村。招引项目为本村村民拓宽了就业途径,也为乡村发展激活了内生动力。

通太村长江下游水生生物资源养护研究基地(央广网发 朱其摄)

2019年4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与靖江签约,在孤山镇通太村建设长江下游水生生物资源养护研究基地,合作推动长江特色水产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长江渔业生态修复、稻渔综合种植养殖等项目,促进长江水生生物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目前,该项目已经产生了一定的社会、生态及经济效应。国家级研究基地的落户,给当地水产养殖户带来了“科技福利”,其与孤山镇合作的“水稻+鱼”“水稻+小龙虾”等综合种植养殖模式试验,为当地养殖户打造了“科技致富样板”。(通讯员 叶丽莉 刘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