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志愿者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他们做着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却诠释大爱情怀。12月5日是“国际志愿者日”,央广网推出特别策划《身边的感动》,带你走进志愿者们的多彩人生,聆听他们的故事。

央广网南京12月2日消息(记者王锡斐)希望是什么?希望是光,那束照亮你前行的光!在江苏省第一所希望小学盱眙县希望小学,这里的学生大多来自周边农村,父母外出打工的较多,留守儿童比例达到40%多,但他们眼里有光、心中有梦,他们热爱着的朱老师一直在这里发光发热。

朱玉荣给孩子们上课(央广网发 央广网记者王锡斐摄)

2006年,大学即将毕业的朱玉荣和所有毕业生一样,走在人生选择的岔路口,一天辅导员找到她,问她是否愿意参加江苏大学生志愿服务苏北计划,“我当时一听到这个志愿服务,就很感兴趣,因为我自己家庭条件不是很好,家里兄弟姐妹一共4个,但是父母不管再困难都坚持让我们每一个人上学读书,我当时就是靠拿奖学金、兼职打工、做家教赚学费,我记得很清楚,当时学费不够,我的一位老师主动资助我,就这样我才读完了大学,所以我也希望能用学到的去帮助更多的人。”朱玉荣告诉记者,当时学校宣传栏里团省委的一句宣传标语让她很受鼓舞——“用一年的时间做一生有意义的事”。

就这样,22岁的朱玉荣只身来到他乡开始了支教,乡村学校没有懂英语的老师,朱玉荣便成了这所中心校及8个村小教学点的英语老师,如何让孩子们又快又好地掌握英语知识?一番苦思冥想下,朱玉荣想出了一个方法——自己动手编写教材,她把小学英语所有课程从最基础的字母到最难的语法,统统浓缩在一本教材里,事实证明,朱玉荣成功了。一年的时间里,她教了本该四年完成的英语课程,在毕业考试时,她教学的英语平均80分以上,实现了该校建校以来英语教学的最可喜成绩。

乡村孩子很淳朴,上学、打工成了他们认知里既定的人生模式,朱玉荣深知知识的重要性,她也希望孩子们通过知识改变命运。贫穷、孤单并不可怕,但孩子们一定要有希望和梦想,于是她和每一位学生聊梦想,用自身经历让孩子们懂得知识改变命运不是一句空谈,孩子们幼小的心灵种下了一个个希望,也因此更有力量。

2015年妇女节这一天,朱玉荣在学校举办的一场“听妈妈的话”活动中深受触动。学校组织留守儿童一起观看妈妈们录给孩子们的话,本以为是一场开心愉快的欢聚,但现场很多孩子都流下了眼泪,“我就问其中一位小姑娘,我说见到妈妈不开心吗?为什么哭呢?她说‘我想妈妈了’。当时就特别有感触,我想让自己更多一些本领,可以更好地关心她们。正好那时学校组织到上海学习心理咨询,我日夜学习拿到了资质,从那开始便给孩子们做心理关爱方面的服务。”

学生们在心理咨询室摆沙盘(央广网发 央广网记者王锡斐摄)

如今,朱玉荣的心理咨询志愿服务队伍已壮大到60多人,给全县有需要的孩子们送去及时的关爱。她创建“希望来吧”,牵头成立盱眙县兴国爱心工作室和“真爱”心理咨询中心,组织开展“呵护春苗”乡村女童自护教育,开展“向阳花开”乡村青少年心理关爱志愿服务活动,跋山涉水对500多名有心理困惑的乡村留守儿童进行义务疏导,累计向全县开展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公益宣讲260多场,受众12000余人。

朱玉荣觉得帮助别人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因为自己曾经有幸被照亮,所以也要去发光,她要努力做一束光,温暖他人、点亮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