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徐州9月13日消息(记者王姝姝)千里运河迤逦穿过,风吹稻田涟漪般荡漾,一幅生态美、田园兴的人居美景图缓缓织就——这里就是位于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柳新镇的魏庄村。
近年来,徐州市泉山区高度重视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以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建设为抓手,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目标,着力打造了柳新镇魏庄村市级特色田园乡村。微山湖畔,一个小村庄正轻轻扇起“蝶变”的翅膀。
让乡愁更浓,破旧村变身文明村
村内景观(央广网发 泉山区供图)
从“破旧村庄”到“省级文明村”,这个位于泉山区柳新镇东北部的小村庄近年来正上演着一幕幕乡村“变形记”。
来到李场自然村村中心的位置,只见一座古朴的“弘运桥”连通南北,桥下河流清澈,河岸边草木映清波,河中央水车轮转,活水潺潺,带来丝丝秋的凉意,也增添了一抹江南水乡的韵味。
就在一年多以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模样。
“之前这里是条死水沟,周围也长满了野草,又脏又臭。”57岁的村民刘玉梅正和几个老姐妹坐在河边的凉亭中,边聊天边赏景,“村里把运河水引入河道,还打造了这么美的景观,现在我们没事就会来转转。”
田园风光无限好。魏庄村一天比一天美,文明的种子也渐渐“种”进了村民心田。
对于今年57岁的村民袁龙才来说,每个月的1号、11号、21号都格外重要。
“这几天是俺们村的‘环境日’,我作为村里的党员志愿者,带头打扫卫生,把平时不容易发现的角落都清扫干净,心里也格外敞亮。”袁龙才笑着说。
让笑脸更多,低产地变身金土地
站在稻田间,望着眼前一片“稻花香里说丰年”的景象,笑容不由得爬上村里种粮大户李德松的脸颊。
作为土生土长的魏庄人,在村委大力发展绿色高效农业的号召下,李德松毅然返乡创业,流转了1000多亩土地,主要种植富硒大米,同时探索稻蟹虾共养模式,进行规模化生产和经营。近年来,很多村民在李德松的带领下,先后依靠稻麦良种繁育、水产养殖等走上了富裕之路。
葡萄热销村内景观(央广网发 泉山区供图)
虽已初秋,但葡萄种植能手刘洪卫的阳光玫瑰葡萄依然“甜蜜”热销。上午10点多,一辆载着2000多斤阳光玫瑰葡萄的货车就从刘洪卫的葡萄大棚出发,销往周边城市。
“过去种粮食一年收入只有五六万元,现在种了葡萄后,去年一年纯收入就有三四十万元。”刘洪卫笑着说。
低产地、撂荒地“活”了起来,土壤的“含金量”也越来越高了。魏庄村想方设法让土地生金,让农民依靠土地依旧能过上好日子。
让田园更美,在“变”与“不变”中前行
航拍村内景观(央广网发 泉山区供图)
历史的推移,让昔日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发展至如今的繁荣景象。
它做出一些“改变”——
刘李场自然村聚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坚持规划先行、分类实施、乡土特色、农民主体和协同推进等五大基本原则,深入发掘内生动力,打造民宿和休闲观光项目,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游玩打卡,努力向生态农业、农旅融合转型,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它坚守一些“不变”——
一脉运河水,润泽数百年。这个运河滋养的滨湖水乡,如今依然碧水绕村落,运河文化、农耕文明在这里一代代延续着。为进一步推广魏庄村运河文化旅游,村庄打造运河文化景观,并成功举办了两届魏庄运河文化桃花节,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人来此体验水乡风韵。
还是那个小村庄,如今却换了模样,一幅幅田园风景入画来;
还是那条大运河,如今却披上新装,河堤上绵延的桃花映日红……
魏庄村奏响乡村振兴的交响曲,绘出产业转型的新画卷,展现各美其美的特色田园乡村新气象。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