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一座城就是一部有声书。央广网江苏频道推出《在这里,听懂江苏》融媒体系列报道。2025年特别篇章《山海回响》,走进新疆克州、伊犁,跨越万里之遥,感受山海相连的深厚情谊,聆听双向奔赴的动人回响。在这里,听见交融,听懂深情与力量。
央广网南京6月9日消息 正午十二点,黑孜苇乡农牧产品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大巴扎”)门口,阿比迪加帕尔·吐迪的打馕坑已腾起滚滚白烟。面团在案板上发出“嘭嘭”的摔打声,被捏成面饼后又迅速贴进馕坑。不一会儿,金黄酥脆的馕饼香气四溢,阿比迪加帕尔笑容满面:“生意好时,一天能卖出七百多张哩!”
店内忙着做馕(央广网记者 顾炀威 摄)
日头渐高,下午一点的大巴扎早已人声鼎沸。干果区内,核桃堆、红枣堆、葡萄干堆整齐码放;水果区里,芒果和哈密瓜香甜诱人;烤肉架上的羊肉串滋滋作响。“来来来,手抓饭、羊肉串!”“新鲜的羊娃子肉!”“来尝一尝,甜得很!”……吆喝叫卖声与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
大巴扎商户吆喝叫卖(央广网发 王纪民 摄)
这个如今“热气腾腾”的集市,在三年前,还是另一番景象。“裹着砂石的狂风掠过,刚摆出的核桃,红枣就蒙上了一层‘灰壳’,沾了泥水的巴旦姆只得三折贱卖。”新疆昆仑寰宇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党总支书记任江回忆道,每逢巴扎日,来来往往的客商裤腿上全是黄土和泥浆。
干果区的商户美合日阿依·艾木则告诉记者:“以前摆摊,没有遮风挡雨的顶棚,太阳一出来又晒得很。现在摊位分区明确,环境整洁。”她指着焕然一新的摊位和整齐的垃圾桶说,“每周六清早,市场都打扫得干干净净,摆摊的人越来越多,生意也更好了。”
顾客在干果摊前挑选购买(央广网发 王纪民 摄)
现在的巴扎日,140个标准化摊位按品类分区,摊位前挤满了游客,日交易量达到往常半月的总和。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每周六巴扎日的客流量从3000人激增至8000人。
这翻天覆地的变化,源自千里之外的江苏常州援疆之手。作为江苏省“十四五”对口援疆重点工程,黑孜苇乡农牧产品交易市场改造项目投入常州援疆资金1369万元,2024年8月开工建设,当年12月开放。项目不仅改造了13座钢结构大棚,维修地面1.7万余平方米,新建公厕和入口门坊,更优化了排水系统,增设了导示牌。任江感慨:“戈壁砂石路变成了平坦的柏油路,卫生环境大幅提升,大巴扎的整体改造获得了老百姓的认可和称赞。”
为进一步拓宽农牧产品销售渠道,带动农牧民增收,任江表示,巴扎开放日由原来仅周六一天增至周三、周六两天,未来还将进一步提升牲畜交易区,优化餐饮区防火和卫生设施,致力于打造一个让乌恰人民满意、游客向往的综合性农贸交易市场。
大巴扎里热闹非凡(央广网记者 顾炀威 摄)
对于新疆而言,大巴扎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单纯的交易场所:“以前东西只能摆在地上卖,既不卫生也不体面。现在的它既延续传统交易习俗,又焕发现代集市的活力。”乌恰居民古丽盖娜说道,“江苏给我们的帮助不仅仅体现在大巴扎,学校、医院等都有江苏援建的身影。我们特别感激,这份情谊会永远记在心中。”
大巴扎是常州援疆众多民生项目的一个缩影。馕坑里跳动的火焰,摊位上琳琅的物产,乌恰人民舒展的笑颜,都在诉说着同一个故事——当民生关切跨越山海落地生根,戈壁滩上绽放出了民生新图景。
监制:伏成镭
策划:栾永胜 胡苗苗
记者:顾炀威 庄滨滨 王姝姝 丁安
视频:王纪民 刘剑忠 王振
鸣谢:江苏对口支援新疆克州前方指挥部 江苏省常州市对口支援新疆乌恰县前方工作组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