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大力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倾斜,通过区域医疗共同体建设和医疗专家下沉等措施,实现医疗资源从单纯的“输血式”支持转变为可持续发展的“造血式”提升。
技术突围 打造基层医疗新高地
“基层医疗同样需要技术革新。”淮安市第五人民医院陈高建医生在刘老庄中心卫生院进行技术培训时表示。他所教授的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临时导管置管术,不仅填补了该区的医疗技术空白,也解决了特殊患者需转诊至上级医院的问题,降低了医疗风险。
这样的技术突破并非个例。新渡卫生院实现妇科常规手术的常态化开展,渔沟中心卫生院成功实施复杂冠脉支架植入术。淮阴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跨越式发展,有效提升了群众的就医体验。
为破解医疗资源分布不均问题,淮阴区精心打造“1+4+N”医疗共同体网络,以市五院为核心,区疾控中心、区妇幼保健院等4家机构为技术支柱,形成覆盖全区的基层医疗服务网络。全区19家乡镇卫生院及198个村卫生室,通过“专家下沉”等方式,将先进技术和优质资源输送到基层。
体系重构 编织生命救治安全网
“120急救车的出车速度明显提升,3分钟就能出车,真正实现了急救‘黄金半小时’。”南陈集中心卫生院院长赵晓明介绍道。今年以来,淮阴区积极推进“一站四点”急救网络建设,引入三级医院的创伤急救流程,极大提升了基层医疗机构的急救效率和水平。
同时,南陈集中心卫生院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实现了健康数据的动态更新和全流程管理。“双引擎”模式,一手抓临床救治,一手抓疾病防控,让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得到全方位提升。
人才培育 锻造基层医疗的中坚力量
“短短45天,我们科室攻克多项技术难关,接诊量突破了300人次。”刘老庄中心卫生院医生朱晗月在口腔科主任胡鹏浩的带领下,迅速提升了技术水平。这种“传帮带”的模式有效激发了基层医疗团队的学习热情,让基层医疗机构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得到快速壮大。
为持续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今年3月,淮阴区又将“专家下沉”工程升级为干部挂职锻炼模式,18名骨干专家挂职基层医疗机构副院长。他们以实际行动推动基层机构的人才、技术和服务全面提升。同时,区内还成立18个质控小组,进一步提升诊疗服务的同质化水平。
长效机制 打造基层医疗服务新生态
淮阴区以此次挂职锻炼为试点,探索建立“定期轮换+定向培养+绩效挂钩”的长效机制。挂职经历将作为干部成长的重要履历,纳入晋升考核体系。同时,通过定向培养,激励更多本土医疗人才脱颖而出,为基层医疗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目前,全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已建立省、市级特色科室31个,实现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检查结果互认共享,医共体内医疗资源优化配置成效显著。
“这不仅仅是医疗技术和服务的提升,更是对我们健康为民初心的生动实践。我们将继续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高质量发展,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淮阴区卫健委党委书记谈海杰表示。
淮阴区的这些探索与实践,如同精心培育的种子,正在基层医疗卫生领域的沃土上茁壮成长,为广大居民带来更加便捷、高效、优质的医疗健康服务。(曹然)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