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呼唤大胸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胸怀“国之大者”,踔厉奋发,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在中华大地不断涌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为立体展现各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央广网特别策划推出《大时代》系列主题报道,邀您和我们一起走进城市深处,感受十年巨变,看各地不负伟大时代、筑梦追梦绘就的壮美画卷。

央广网徐州10月14日消息 “十年来,这里的树木越来越高,动物越来越多,水越来越清。”载着游客泛舟于江苏省徐州市潘安湖,是朱雪宁的工作。

“过去这里并没有湖,有的只是沟壑纵横的采煤塌陷地。为了换个环境,我选择外出务工,直到潘安湖景区建成之后,又回到家乡成为一名‘船娘’。”朱雪宁的转身正是徐州这座“煤城”涅槃的生动体现。

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徐州考察时指出,资源枯竭地区经济转型发展是一篇大文章,实践证明这篇文章完全可以做好,关键是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徐州主城区的云龙湖和云龙山(央广网发 张松 摄)

“两汉文化看徐州”,一曲《大风歌》传唱千年。徐州,更是一座英雄的城市,红色精神在这里流淌。携千古雄风,承红色精神,徐州砥砺前行,再写新传奇,由“百里煤海”变身绿水青山,从老工业基地成为优秀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2021年,徐州地区生产总值迈上八千亿元新量级,和十年前相比翻了一番。

浸润红色精神与汉风文化 多样态点亮城市特色

徐州凤凰山东麓,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巍然矗立,苍翠松柏环绕。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管理中心主任蒋越锋介绍:“淮海战役是我军战史上一次辉煌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央广网发 张松 摄)

“那时候后方补给跟不上,老乡们用肩扛、背扛、小车推,朝战场这里送粮食,他们自己不吃也供应我们,人民群众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援。”88岁的老兵丁转运讲述了自己在淮海战役中的经历。至此,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管理中心已抢救性采访淮海战役亲历者766人。

2014年正式成立淮海战役口述史采访小组以来,该中心编研陈列处文博馆员魏天梅和她的搭档们奔赴22个省,行程10万多公里,积累了400多万字的文字资料和总时长约70000分钟的影音资料。“为了抢救性采访,我们在与时间赛跑。”魏天梅说。

口述成果转化读本(央广网发 魏天梅 摄)

“为推进口述史料的成果转化利用,目前我们已采集整理出《淮海战役亲历者图录》《淮海战役亲历者口述史》等,编辑出版了《我是共产党员》等系列读本。”蒋越锋介绍,该中心近年来已组织“淮海战役革命精神进党课”1947场次,接待7000余家单位开展“党日活动进淮塔”,组织讲解员开展196场“红色故事进校园”活动,受教育学生累计达22万人次。

“带孩子实地‘触摸’历史,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今年暑假,徐州市民陈峰特意带着10岁的儿子来到淮海战役纪念馆,希望通过参观展览让孩子感受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和崇高精神,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徐州人不仅有着红色基因,也有着“大汉雄风”的影子。

走在徐州的大街小巷,不时能看到身着汉服的年轻人。灵动而飘逸的身影成为一道美丽的流动风景。

“汉服不仅仅是一件衣服,更是穿在身上的文化自信。”李闪是徐州龟山景区的工作人员,平时就喜爱穿汉服。

“徐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值得细细品味。”徐州博物馆馆长李晓军表示,两汉历史上很多精彩故事都在这里发生,一曲传诵千年的《大风歌》,是刘邦在沛县吟唱的;南户部山上的戏马台,“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曾在此筑台戏马。

2021中国(徐州)汉文化旅游节开幕式(央广网发 徐州市文旅局供图)

十年来,徐州成功策划实施“舞动汉风”文化建设工程,全面展现徐州汉文化独特魅力,徐州推出大型原创音舞诗剧《汉风华章》、功夫舞台剧《汉风武林》等一批优秀作品,规划建设徐州汉文化景区、龟山民间博物馆区等一批汉文化主题功能项目,策划“汉文化旅游节”“刘邦文化节”等一批特色文化活动。

“汉文化是徐州的‘干’与‘魂’,其鲜明特性和时代精神就是刚强雄浑、崇文尚武、勇于竞争。”李晓军说,汉文化之于徐州,是绵延悠长、活灵活现的一种文化形态,是推动徐州不断前进的力量源泉。

从采煤塌陷地到湿地公园 千年古城展新颜

“我做梦也没想到,家门口会出现这么大的湖。”朱雪宁是一名“矿三代”,她现在的工作就是每天载着游客荡舟于盈盈碧波之间,看水鸟翔集与蒹葭苍苍。

潘安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徐州贾汪区西南部,原为权台煤矿和旗山煤矿地下采煤塌陷区域,由采煤塌陷地沉降形成。朱雪宁说,当时的景象可以用“坑塘遍布、荒草丛生”来形容。

潘安湖国家湿地公园所在地整治前后对比图(央广网发 贾汪区委宣传部供图)

“这里的人以前都不敢穿白衬衫,白天穿着白衬衫出门,到晚上就变得黑乎乎的了。”朱雪宁说,爷爷当了一辈子的矿工,爸爸接了爷爷的班继续做矿工。那时,她不想继续在这样的环境生活而选择外出打工。

“景区建成后提供了很多岗位,附近的村民就业优先,我就再也没出去打工了。”朱雪宁说,现在工作环境好,又在家门口上班,每天的心情都是愉悦的。

拥有上万亩开阔水面和湿地景观的潘安湖国家湿地公园,成为全国采煤塌陷治理、资源枯竭城市生态环境修复再造的典范,先后被授予“国家湿地公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等荣誉称号。

作为资源型城市,最多时,徐州有大小煤矿300余座,被称为“百里煤海”。与潘安湖国家湿地公园一样,沛县安国湖国家湿地公园在张双楼煤矿采煤塌陷区范围,经过十年来的持续修复建设,2021年正式成为“国家湿地公园”,现在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

“过去只能看到麻雀等几种鸟类,现在这里鸟类汇聚。”安国湖工作人员李长远介绍,在安国湖国家湿地公园已发现89种鸟类、155种维管植物,包括小天鹅、震旦鸦雀等国家重点保护鸟类10种,水杉、银杏、野大豆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5种。

安国湖国家湿地公园鸟类集聚(央广网发 安国湖国家湿地公园供图)

截至2021年底,徐州已累计治理采煤塌陷地26.64万亩,治理率为62.9%。

徐州还先后实施两轮“进军荒山”计划,对宕口、矿坑、裸岩和断崖分类施策,共完成采石宕口治理81处,修复废弃矿山140座,开创了“石头缝里种森林”的成功范例。

2019年6月,徐州与联合国人居署联合向世界发布《黄淮海平原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技术标准》《采石宕口生态修复技术标准》两部技术标准,为中国乃至世界其他同类城市生态修复提供了技术参考。

数据见证着收获。2021年,徐州森林覆盖率达27.15%,全省第一,这也是徐州连续16年位列全省第一;2021年徐州市区空气优良天数与PM2.5浓度两项指标改善幅度,也均居全省第一。

生态治理,久久为功。徐州成功实现由“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华丽转身,先后获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联合国人居奖。

自主创新赋能老工业基地 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虽然转型困难,但为了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放弃。”孙建原本是徐州市铜山区利国镇的一矿厂厂主,随着利国镇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深入和行业转型的推动,他的矿厂被关停。

孙建说,2016年,他流转土地开办家庭农场,建了四个大棚种植草莓。

游客在孙建的大棚里采摘草莓(央广网发 郑墨雨 摄)

从一开始的“缺乏经验,种植方法不对”,到后来慢慢成了一位“土专家”。如今,孙建农场里的品种越来越多,他在当地也小有名气。2021年,农场毛收入达到100万元左右,还带动了周边数十名村民就业。

矿老板转型为农场主,正是徐州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推动钢铁、焦化、水泥、热电、化工这五大传统行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徐州18家钢企整合为3家联合企业、11家焦化厂整合为3家综合性企业、62家水泥企业压减至15家……“腾笼”之下,徐州产业发展空间持续扩大、竞争力不断增强,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从2012年1645.08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2783.94亿元。

今年8月中旬,作为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的徐州迎来喜讯: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委联合公布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2021年度评估结果,徐州在八个优秀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城市中位列第三。

徐州工业园区新能源企业生产车间(央广网发 张松 摄)

自主创新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徐工集团作为当地工程机械的代表性企业,连续三年跻身“世界品牌500强”,产业迈进全球前三。十年间,徐工集团加大自主创新力度,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

除了工程机械与智能装备这一世界级地标性产业集群,徐州还在加快壮大新能源、集成电路与ICT、生物医药与大健康、新材料、节能环保等5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最早的工作就是将收音机放入汽车座舱。”徐州经济开发区的某电子公司副总经理韩峰表示,经过多年发展,公司开发出多种应用平台,目前成长为全球领先的汽车座舱电子设备和软件供应商。

徐州新兴产业比重十年来明显提高,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从2012年的33.8%增加至2021年的47.1%。2017年,国务院明确徐州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

与此同时,素有“五省通衢”之称的徐州,交通运输发展已然迈入“畅达全国、通达全球”的新阶段。这让徐州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承载力和吸引力不断增强。

“我们深切感受到了高效便捷。”徐州市民朱亚林说,过去到单位无论是开车还是坐公交车,都需要一个多小时的时间,现在有了地铁后,缩短了一半左右的时间。

徐州立交桥四通八达(央广网发 张松 摄)

近年来,徐州“米字形”高速铁路已开通6个方向,徐州观音国际机场T1航站楼改扩建,城市轨道交通1、2、3号线组网运营,市区三环快速路实现闭环……作为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地位越发凸显。

十年来,徐州的产业、城市、生态在转型中发生巨大变化,谱写了“强富美高”新江苏的徐州精彩篇章。“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徐州人,我感到特别骄傲!”说起变化,徐州市泉山区政协委员朱喆一脸自豪。

百家读城:

 

诗意徐州:精神为骨 经典为魄

□ 文泊月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禹分天下为九州,徐州为其一。《徐州赋》云:“适必乐土,游必故乡,鸿鹄一举,排云直上。”徐州历史悠久,文脉厚重,文化内涵及表现形态丰富多彩。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山水生态文化一脉相承,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徐州人的精神世界,成就了“精神为骨、经典为魄”的大美徐州。

楚韵汉风,融北雄南秀。随着国务院明确徐州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要的综合性交通枢纽和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定位,徐州进入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徐州有“彭祖故国、刘邦故里、项羽故都”的称誉。徐州因其拥有大量的文化遗产、名胜古迹和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及其重要的地理位置,素有“南国门户、北国锁钥”之称。

大美徐州,美在历史人文。徐州这块文化的沃土,曾吸引众多文人雅士、名人伟人流连,白居易曾在此写下“满床明月满帘霜”的诗句,元代词人萨都剌曾于此抒发“一饮尽千钟”的豪放。今日徐州的老城区里,一街一巷承载着历史,一砖一瓦写满了故事,徐州的历史文化风貌,不仅蕴藏在一条条老街道、一幢幢老建筑之中,也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文化习俗里。以业态更新激活历史文化因子,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

大美徐州,美在“精神为骨、经典为魂”的红色文化。以少胜多的淮海战役和巍峨雄伟的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及铭刻三万一千多名英烈的纪念碑廊,有着“精神地标”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其精神、灵魂和境界立于高山之巅,让世人仰望。红色文化是最富活力、最为庄严、最具尊严的文化。“怎能忘七十多年前,淮海大地热血儿女扛起枪。最后的一碗米,用来做军粮;最后的一尺布,拿去做军装;最后的亲骨肉啊,送他上战场!”新创作的精品戏剧《母亲》直击人心的唱词和优美的旋律让人们热血沸腾,热泪盈眶。

大美徐州,美在山水生态,美在“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当代气象。徐州最负盛名的云龙山、云龙湖,不仅风光怡人,而且充满历史文化魅力。徐州的水,不仅为徐州增添了几许灵动与秀逸,还见证了徐州的变迁和发展。苏轼当年的“如能引上游之水灌入此湖,则此湖可与西湖媲美,而徐州俨若杭州”的愿景已成现实。

大美徐州,美得厚重、灿烂、雄奇且让人震撼。“大地俯青徐,看残落日平原,百战河山谁楚汉;孤亭环紫嶂,倚遍疏帘画槛,千秋风月共苏张。”

诗意徐州,集月露风云,篇篇似锦;写烟霞山水,处处皆诗。

(作者系徐州市全民阅读促进会会长)

总策划:张军 于锋

总监制:伍刚 夏凌云

统筹:陶玉德

记者:杨梦奎 庄滨滨 王姝姝

编审:彭华 孔明

视频:杨梦奎 张松

编辑:郑楚豫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